[90期] 超越時空的報恩
文/會刊執編
溫馨的五月,母親節的到來,在此祝福所有的母親平安、健康、快樂。而在這感恩的日子裡,不禁也讓人思考為人子女該如何孝順,才能更圓滿的報父母恩呢?
以修行的角度而言,即使孝也做了、順也做了,對父母的幫助還是很有限,因為仍沒有辦法讓他們永遠的解除煩惱痛苦。所以,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自己和父母在這一生就能「解脫、證道」,從有限的時空進入體相一如、時空統一的境界,那才是真正的愛和孝順。那麼,我們又該如何才是往「解脫、證道」的方向邁進呢?導師給了以下開示:
解脫無法靠任何物質,解脫要靠「心」,也就是「本心」。但是物質現象也不能小看,物質現象是助緣,好比不吃飯就不能生存。現象的每件事情,如能不著在上面,把它變成解脫的助緣,那「相」就有用。所以傳統佛教講「體、相、用」,「體」就是透過這個「相」在用,所以相也不能說它完全不重要,只是不能著在相上,否則就被相牽引而走,永遠不能解脫,那就等著輪迴。
那麼該怎樣不著相、不住相呢?簡單而言,眾生是用什麼認定一件事情?是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感官,那麼這些感官又是由什麼在操縱?完全是意識在控制。眼睛在看,手在動,這些都是經由表面意識、潛在意識在操縱,所以只要意識「不停留」在任何一個固定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上,就做到「不住」了。
「住」其實就是習氣、習慣。從吃東西上來說,比如我以前不吃魚、茄子、苦瓜,最喜歡吃牛排、豬排,所以去吃自助餐,一定就是找我喜歡吃的,這就是屬於一種「住」,習氣已經根深蒂固了,所以不知不覺就這樣做了。再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,比方像你走路是先出左腳還是先出右腳?穿衣服是先穿左手還是先穿右手?幾乎都是固定的,這就叫做「住」,必須把這些習氣全部破除。
破除這些習氣有什麼好處?譬如當沒有吃的習氣的時候,吃任何東西都不再受限制,而且很愉快。當心情愉快的時候,任何食物都變得很有營養。這就是生理影響心理,心理影響生理,因為身與心是一如的。現代人的營養充足但不均衡,不挑食之後,各種營養都能吸收,這是對食物「不住」之後,一個很容易得到的好處。
當各種習氣、習慣慢慢去除以後,就已經相當自在了,但是要超凡入聖還有一段距離。這個時候重點就在意識上,當念頭來了也要「不住」,能不起心動念,就開始進入「無念」,慢慢就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」了。幻就是念頭,一個意識起來,當下就要離開那個意識,能離開意識馬上就覺悟了,修行就是在這裡下功夫。
唯有往「解脫、證道」的路前進,才是真正的孝順與報恩。讓父母親了解佛法,一同在生活中開始去習氣,這就是「不著相」的開始,煩惱、痛苦自然也會一天天減少。若能對物質現象「無所住」,久而久之就能「生其心」,當證明到這法界唯一的真心,那就是給彼此最珍貴且永恆的禮物了。